龙髯

词典解释: lóng rán 1.亦作"龙髥"。亦作"龙?"。 2.龙之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3.帝王之须。 4.喻松叶;松。

词典名字:

龙髯

词典发音:

lóng rán

国语辞典
  • 龙之须。
  • 帝王之须。
  • 喻松叶;松。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龙髥”。

    ⒉  龙之须。 《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其弓曰乌号。”
    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⒊  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⒋  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龙髯

  • 词目:龙髯
  • 拼音:lóng r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