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

词典解释: sān liú 1.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国语辞典注音 ㄙㄢ ㄌㄧㄡˊ  拼音 sān liú比喻層次較低的。▶ 如:「這個笑話很低俗,不適合在公開場所談論。」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25页 第1卷 225

词典名字:

三流

词典发音:

sān liú

国语辞典
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
基本解释

三流[ sān liú ]

⒈  比喻层次较低的。

如:「这个三流笑话很低俗,不适合在公开场所谈论。」

英语third-rate, inferior

德语drittklassig (Adj)​

引证解释

⒈  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经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

《唐律·名例》:“流刑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长孙无忌 疏议:“《书》云:‘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於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盖始於 唐 虞,今之三流,即其义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三流

  • 三流是中国封建社会流刑三个等级的合称。始于汉朝,但非主要刑种。北朝时北齐、北周起用。隋代沿袭北齐律规定,正式定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其中流分三等,即1000里、1,500里、2000里。唐律流刑三等分别为2,000里、2,500里、3,000里。明、清流刑也分为三等,故称为三流。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刑部纂辑《三流道里表》,将某省某府属流犯应流2,000里、2,500里、3,000里者,各发何省何府属安置,按计程途,限定地址,逐省逐府,分别开载。其后虽经修订,大体未变。②中国古代专指三种流刑罪。如《唐律疏议》把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不孝流为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