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珥

词典解释

指日、月两旁的光晕。 古代认为是灾变的征兆。《宋书·五行志五》:“ 晋愍帝 建武 元年正月庚子,白虹弥天,三日并照,日有重晕,左右两珥。”《隋书·天文志下》:“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天下大战。”《宋史·钦宗纪》:“﹝ 靖康 元年二月﹞丁未,日有两珥。”

词典名字:

两珥

词典发音:

liǎng ěr

国语辞典
指日﹑月两旁的光晕。古代认为是灾变的征兆。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指日、月两旁的光晕。古代认为是灾变的征兆。

《宋书·五行志五》:“晋愍帝 建武 元年正月庚子,白虹弥天三日并照,日有重晕,左右两珥。”
《隋书·天文志下》:“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天下大战。”
《宋史·钦宗纪》:“﹝ 靖康 元年二月﹞丁未,日有两珥。”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两珥

  • 两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iǎng ěr ,是指日、月两旁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