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

词典解释: zhōng lì①指不去帮助或反对处在战争状态中任何一方的立场。其中包括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其领土作为战场和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等。 ②使:我们要争取和这些人。国语辞典注音 ㄓㄨㄥ ㄌㄧˋ  拼音 zhōng lì1. 居中站立。▶ 《大戴禮記.保傅》:「故成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 《宋史.卷一三八.樂志十三》:「聖子,臣工四環。」2. 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國語.晉語二》:「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其免乎?」▶ 《文明小史.第三五回》:「現在俄日打仗的事,我們守定,那裡容得插手?」3. 獨立自主。▶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單于死,昆莫乃率其眾遠徙,,不肯朝會匈奴。」4. 意志堅屹不搖。▶ 明.徐渭《繡襦記.第四一齣》:「爾李氏狎邪而白堅貞之志,波靡而勵之行。」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587页 第1卷 587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685页

词典名字:

中立

词典发音:

zhōng lì

国语辞典

中立 zhōnglì

(1) [neutral]∶处于对立的双方之间,不倾向或偏袒一方

严守中立

(2) [independent]∶独立

基本解释

中立[ zhōng lì ]

⒈  居中站立。

《大戴礼记·保傅》:「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
《宋史·卷一三八·乐志十三》:「圣子中立,臣工四环。」

⒉  处于对立的各方之间,不倾向任何一方。

《国语·晋语二》:「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复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
文明小史·第三五回》:「现在俄日打仗的事,我们守定中立,那里容得插手?」

⒊  独立自主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

⒋  意志坚屹不摇。

明·徐渭《绣襦记·第四一出》:「尔李氏狎邪而白坚贞之志,波靡而励中立之行。」

英语neutral

德语Neutralität (S)​, neutral (Adj)​

法语neutre

引证解释

⒈  中正独立。

《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孔颖达 疏:“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
唐 白居易 《养竹记》:“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尔 李氏 狎邪而白坚贞之志,波靡而励中立之行,是则尤人所难者也。”

⒉  在对立的各方之间,不倾向于任何一方。

《国语·晋语二》:“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
韦昭 注:“中立,不阿君,亦不助太子也。”
《后汉书·荀彧传》:“贡 与 邈 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及其犹豫,宜时説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
李贤 注:“不令其有去就也。”
鲁迅 《书信集·致萧三》:“《现代》虽自称中立,各派兼收,其实是有利于他们的刊物。”

⒊  指使中立,不倾向于一方。

刘少奇 《坚决粉碎顽固派的进攻》:“展开广泛的统战工作,以便争取与中立他们。”

⒋  居中而立。

大戴礼记·保傅》:“故 成王 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
《宋史·乐志十三》:“圣子中立,臣工四环。”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中立 (汉语词语)

  • 中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ōng lì,比喻不站在任一方立场的一种立场,拥有自己的主见。道德中立:表示不偏不向,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既可以认为是明哲保身,也可以认为是坚持道德原则,或者是认理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