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

词典解释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1.【解释】: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2.【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3.【示例】:他踞了碉楼,~,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劳师动众众人国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分三足足不出户户告人晓晓以利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于至善善与人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世为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

词典名字:

以逸待劳

词典发音:

yǐ yì dài láo

国语辞典

以逸待劳 yǐyì-dàiláo

[wait at one's ease for the fatigued enemy] 指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时再出击

基本解释

以逸待劳[ yǐ yì dài láo ]

⒈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方疲倦、实力削弱时,再予以痛击。也作「以佚待劳」。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
三国演义·第五〇回》:「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


引证解释

⒈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飢,此治力者也。”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斯取胜。”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成语解释

以逸待劳

【解释】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出处】《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示例】他踞了碉楼,~,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近义词】养精蓄锐

【反义词】疲于奔命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网络解释

以逸待劳 (汉语成语)

  •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