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

词典解释

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1.【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2.【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示例】:那傻小子是“~”,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4.【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刚出道

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可以说还是个~的小伙子。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初出茅庐庐山真面面不改容容光焕发发上冲冠冠上加冠冠上履下下不为例例直禁简简丝数米米已成炊炊沙作糜糜烂不堪堪以告慰慰情胜无无一不备备位充数数一数二二三其德德厚流光光前启后后不僭先先人后己己溺己饥饥不择食食不下咽咽苦吐甘甘之如饴饴含抱孙孙庞斗智智勇兼全全军覆没没世不忘忘乎其形形具神生生不逢时时不再来来之不易易于反手手下留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世为人

词典名字:

初出茅庐

词典发音:

chū chū máo lú

国语辞典

初出茅庐 chūchū-máolú

[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sees;young and inexperienced] 初为世用;初入社会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三国演义》

基本解释

初出茅庐[ chū chū máo lú ]

⒈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竭诚聘请诸葛亮协助其兴复汉室。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操的军队。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

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庐,不懂得甚么。」
文明小史·第十五回》:「三人初出茅庐,于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见所未见,听了这个,甚是希奇。」


引证解释

⒈  东汉 末, 诸葛亮 隐居 南阳,刘备 三顾茅庐, 亮 始出佐之。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 曹公 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后用以谓初涉世致用,阅历不深。 清 李渔 《风筝误·蛮征》:“虽然是初出茅庐,这戎事与军机似曾经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就怕他初出茅庐,不懂规矩,当不来是真的。”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

成语解释

初出茅庐

【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示例】那傻小子是“~”,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近义词】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词】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刚出道

网络解释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

  • 初出茅庐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chū chū máo lú。意思是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