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词典解释

南亚国家。北同中国、缅甸、孟加拉国、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接壤。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西南与马尔代夫、东南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面积约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9.38亿(1995年),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有印欧语系的印度斯坦人、马拉地人、孟加拉人、奥里亚人、阿萨姆人;达罗毗荼语系的泰卢固人、泰米尔人、坎纳达人等。约83%信印度教,11%信伊斯兰教,余信锡克教、基督教、佛教或耆那教。全国语言有400种以上,印地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新德里。北部山地属喜马拉雅山系,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中部属印度河-恒河平原,是人口最稠密地区;南为德干高原,平均海拔约600米,东、西高止山分列两侧。重要河流有恒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大部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9月)和凉季(10月—次年2月)。北部属山地气候,西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北为亚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500~1 500毫米;东北部阿萨姆邦是世界降水量最多地区之一,达4 000毫米以上(其中乞拉朋齐年降水量达1万毫米以上);西北部塔尔沙漠不足100毫米。林地占全国总面积23%。矿藏有煤、铁、锰、云母、铬、金、铝土、钛等。是有五千余年历史的古国。16世纪起,葡、法、英等国相继侵入。1600年英国殖民者成立东印度公司,逐步在沿海建立殖民点;1849年占领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高涨,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同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1950年1月26日成立印度共和国。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70%以上。种植稻、小麦、高粱及花生、棉花、黄麻、茶叶、甘蔗、芝麻、油菜、烟草、胡椒、橡胶、豆蔻等经济作物,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是世界养牛最多的国家。渔业亦重要。已初步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有采矿、机械、钢铁、化学、电子、纺织、食品等。旅游业发达。输出茶叶、棉织品、黄麻制品、锰砂、铁砂等,输入机器、钢铁及其制品、谷物、石油等。

词典名字:

印度

词典发音:

yìn dù

国语辞典

印度 Yìndù

[India]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与中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接壤,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面积297.4万平方公里,人口7.3亿,首都新德里。古称“天竺”

一白酋督印度卒。——·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印度

  •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