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仪

词典解释: sī yí 1.官名。《周礼.秋官》有,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齐有署,隋唐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以后不设。明代之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2.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3.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国语辞典注音 ㄙ ㄧˊ  拼音 sī yí1. 職官名。▶ 《周禮》秋官之屬,掌理接待賓客的禮儀。北魏置司儀官,北齊改司儀署,隋唐沿置。2. 在典禮中贊禮及報告進行程序的人。

词典名字:

司仪

词典发音:

sī yí

国语辞典

司仪 sīyí

[master of ceremonies] 报告典礼或大会的进行程序的人

基本解释

司仪[ sī yí ]

⒈  职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魏置司仪官,北齐改司仪署,隋唐沿置。

⒉  在典礼中赞礼及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 北齐 有司仪署, 隋 唐 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 宋 以后不设。 明 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 清 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⒉  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吴晗 《哭公朴》:“拿了通电宣言的底稿,到处奔走,邀约签名的有 公朴,办印刷、分发的有 公朴,主持《民主周刊》的有 公朴,有些会场中当司仪的还是 公朴。”

⒊  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九章:“他代表工作队,按着主席团的布置,负责大会的司仪。”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司仪

  • 司仪,也叫主持人——是将主题、嘉宾、程序及目的跟听众有机的联系起来的那个人。司仪就是古时候的主持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司仪的解释是“举行典礼或召开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现在的司仪就是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