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书

词典解释: guó shū 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或公使)时,由国家元首写给驻在一国元首的文书。大使(或公使)只有在向所驻国呈递以后,才能得到国际法所赋予的地位。国语辞典注音 ㄍㄨㄛˊ ㄕㄨ  拼音 guó shū派遣國家元首介紹其使節給外國元首的正式文件,或使節卸任時,向該國元首呈遞的辭別信。前者稱為「到任國書」,後者稱為「辭任國書」。

词典名字:

国书

词典发音:

guó shū

国语辞典
  • 国史。
  • 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
  • 即国字。
  • 基本解释

    国书[ guó shū ]

    ⒈  派遣国家元首介绍其使节给外国元首的正式文件,或使节卸任时,向该国元首呈递的辞别信。前者称为「到任国书」,后者称为「辞任国书」。

    引证解释

    ⒈  国史。

    《魏书·高祐传》:“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
    《北史·崔光传》:“光 与 李彪 共撰国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汉 魏 之 陆贾、鱼豢,晋 宋 之 张璠、范曄,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

    ⒉  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

    《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 三年,其王 多利 思比孤 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宋 胡宿 《论北界点集事宜》:“选差能专对近臣,往使北戎,与议定国书,固其邻好。”
    《元史·世祖纪三》:“命兵部侍郎 黑的 、礼部侍郎 殷弘 齎国书復使 日本。”
    《清史稿·礼志十》:“德国 亲王 亨利 入覲,帝幸 颐和园,御 仁寿殿,亨利 公服入,递国书,帝慰劳之。”

    ⒊  即国字。

    元 揭傒斯 《题邹福诗后》:“余在阁中时, 福 又从 林希颜 学国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不用 蒙古 、汉字。”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国书

  •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分为派遣国书和召回国书,召回国书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递交。外交使节一般在递交国书后方能正式履行职务。
  • 国书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加封,副本不封口。正本由派遣国元首签署,外交部长副署,由使节亲自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副本则印上国家元首、外交部长的签名,不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