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词典解释: guó shī 1.国家的军队。 2.王莽设置的职官。 3.太师的别称。 4.一国的师表。 5.指国子祭酒。 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 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国语辞典注音 ㄍㄨㄛˊ ㄕ  拼音 guó shī1. 國家的軍隊。▶ 《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2. 一國的師表。▶ 《後漢書.卷二七.趙典傳》:「公卿復表典篤學博聞,宜備國師。」3. 王莽時設立的官名。▶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為國師,嘉新公。」4. 六朝時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師」。▶ 《梁書.卷四一.王承傳》:「三世為國師,前代未之有也,當世以為榮。」5. 古代帝王對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尊稱。▶ 《景德傳燈錄.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禪師 》 :「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三藏纔見師,便禮 拜立於右邊。」

词典名字:

国师

词典发音:

guó shī

国语辞典
1.国家的军队。 2.王莽设置的职官。 3.太师的别称。 4.一国的师表。 5.指国子祭酒。 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 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
基本解释

国师[ guó shī ]

⒈  国家的军队。

《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⒉  一国的师表。

《后汉书·卷二七·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⒊  王莽时设立的官名。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⒋  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

《梁书·卷四一·王承传》:「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⒌  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

《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 》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 拜立于右边。」

英语teachers of the state

法语enseignants d'Etat

引证解释

⒈  国家的军队。

《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 齐 之辱也。”

⒉  王莽 设置的职官。参见“四辅”。

《汉书·刘歆传》:“及 王莽 篡位, 歆 为国师。”

⒊  太师的别称。

《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 典 篤学博闻,宜备国师。”
李贤 注引 徐坚 云:“国师,即太师也。”

⒋  一国的师表。

《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

⒌  指国子祭酒。 《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

承 祖 俭 及父 暕 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

⒍  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 北齐 法常。

《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 有高僧 法常 …… 齐王 崇为国师。”
《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 慧安 国师…… 武后 徵至輦下,待以师礼。”

⒎  元、明、清 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 西藏、内蒙 等)的上层僧侣。

《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 元年, 世祖 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国师

  • “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宗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人所给予的称号。我国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但更多的国师出自道教,如唐代国师杨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风水学泰斗袁天罡,元朝国师丘处机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汉人统治的朝代国师出自道教,由少数胡人统治的朝代部分时期,国师则从佛教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