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

词典解释: yuán qiū 1.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后亦用以祭天地。国语辞典注音 ㄩㄢˊ ㄑㄧㄡ  拼音 yuán qiū1. 天子祭天之壇。亦即後世的天壇。▶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奏之。」2. 仙人的居處。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076页 第3卷 670

词典名字:

圜丘

词典发音:

huán qiū

国语辞典

圜丘 yuánqiū

[round mound] 中国明、清两代帝王每年冬至祭天的祭台,在北京天坛内。为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圆台。四面有栏杆、台阶;外围有两道围墙。其北有一座圆殿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用天神牌位的专用建筑。皇穹宇外有圆形围墙,南面有三座砖拱门,俗称“回音壁”

基本解释

圜丘[ yuán qiū ]

⒈  天子祭天之坛。亦即后世的天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⒉  仙人的居处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后亦用以祭天地。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
贾公彦 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辛巳日南至,祀天地于圜丘。”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圜丘 (北京圜丘)

  •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 圜丘 (词语)

  • 圜丘,拼音yuán qiū,是指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