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词典解释

市名。在台湾省本岛北岸。旧名鸡笼。因群山拱抱,外窄内宽,形似鸡笼得名。又因一年内有二百多天下雨,又有“雨港”之称。是本省重要海港和渔业基地。纵贯铁路起点。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鸡笼厅,九年改基隆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市。人口38.7万(1994年)。富林、渔业。有造船、电力、机械、食品、化肥、水产加工等工业。附近有台湾最重要的产煤区和北部最大的火力发电中心。名胜古迹有月眉山灵泉寺、云泉寺、仙洞岩、基隆公园、狮球岭等。

词典名字:

基隆

词典发音:

jī lóng

国语辞典

基隆 Jīlóng

[J'long] 中国台湾省港口城市。位于台湾岛北端,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5万。是台湾主要的输出港口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基隆 (台湾省辖市)

  • 基隆市,是台湾省的省辖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毗邻新北市,临近台北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省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88624人(2009年8月)。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
  • 基隆市共分为七个区。即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有全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