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词典解释: dà tóng 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这种思想对以后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一定启发,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思想的影响。国语辞典注音 ㄉㄚˋ ㄊㄨㄥˊ  拼音 dà tóng1. 最和平安樂的盛世。▶ 如:「世界」。2. 天地萬物與人合而為一。▶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3. 大致相同。▶ 《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大宛國傳》:「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自相曉知也。」▶ 《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天下反覆未可知,相與州里,今雖小違,要當,欲共一言。」4. 南朝梁武帝的年號(西元535~546)。5. 縣名。在山西省內外長城之間,是平綏鐵路的中心,產煤。舊為府治。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081页 第2卷 1337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45页

词典名字:

大同

词典发音:

dà tóng

国语辞典

大同 dàtóng

(1) [Great Harmony,the confucian ideal of perfect society]∶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

(2) [be essentially the same]∶基本相同,在大的方面一致

大同 Dàtóng

[Datong] 地名,在山西省

基本解释

大同[ dà tóng ]

⒈  最和平安乐的盛世。

如:「世界大同」。

⒉  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⒊  大致相同。

《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复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⒋  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⒌  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英语Datong or Great community in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sim. New Jerusalem, Datong or Tatung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臺北市|台北市[Tai2 bei3 shi4], Taiwan, Datong prefecture level city in Shanxi 山西, Datong or Tatung township in Yilan county 宜蘭縣|宜兰县[Yi2 lan2 xian4], Taiwan

德语Datong (Stadt in der Provinz Shanxi)​ (Eig, Geo)​

法语grande unité

引证解释

⒈  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郭象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成玄英 疏:“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列子·黄帝》:“子夏 曰:‘以 商 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⒉  战国 末至 汉 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这种理想社会曾为许多人所向往。 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 和 孙中山 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⒊  指国家统一。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 关中 旧意?”
王利器 集解:“此当 隋 时而言, 隋 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对峙局面,故云‘大同’。”

⒋  大体相同。

《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自 宛 以西至 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不过许多小异之中,也尽有大同的成分存在。”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大同 (山西省大同市)

  •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 大同 (汉语词语)

  • 大同dàtóng
  • (1) [Great Harmony,the confucian ideal of perfect society]∶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
  • (2) [be essentially the same]∶基本相同,在大的方面一致
  • [Datong] 地名,在山西省
  • 1.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郭象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成玄英 疏:“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 《列子·黄帝》:“ 子夏 曰:‘以 商 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 2. 战国 末至 汉 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曾为许多人所向往。 洪秀全 、 康有为 、 谭嗣同 和 孙中山 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 3.指国家统一。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 关中 旧意?” 王利器 集解:“此当 隋 时而言, 隋 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对峙局面,故云‘大同’。”
  • 4.大体相同。
  • 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自 宛 以西至 安息国 ,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不过许多小异之中,也尽有大同的成分存在。”
  • (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 Great Harmony (an ideal or perfect society); Great 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