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

词典解释: tài shī 1.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为辅导太子之官。

词典名字:

太师

词典发音:

tài shī

国语辞典

太师 tàishī

[Grand Tutor]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基本解释

太师[ tài shī ]

⒈  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
三国演义·第八回》:「本欲留将军止宿,恐太师见疑。」

⒉  古代乐官之长。掌管乐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引证解释

⒈  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 置,为辅弼国君之官。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 废。 汉 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⒉  古代乐官之长。

《国语·鲁语下》:“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颂十二篇於 周 太师。”
韦昭 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 班固 《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⒊  称年高有德大和尚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君瑞 敬身,太师忙答。”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

⒋  复姓。 周 有 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

  •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