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农
词典解释:
农村资产阶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两极分化而产生。一般占有土地、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也有租入一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在中国,土地改革前,富农的剥削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雇长工、短工)。此外,或兼以一部分土地出租,或兼放债,或兼营工商业,带有封建和半封建的性质。富农经济在农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可能保持中立。中国在土地改革中,采取中立富农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富农经济和富农阶级被消灭。197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绝大多数已经得到改造的富农分子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
国语辞典
农村中以剥削雇佣劳动(兼放高利贷或出租部分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一般占有土地和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以及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收入主要是由剥削来的。
引证解释
⒈ 泛指拥有大量田产的人。
引唐 于濆 《富农诗》序:“濆 寓居 尧山 南六十里,里有富农,得氏 琅琊,人指其貌:此多藏者也。积粟万庾,马牛无算。”
《新唐书·回鹘传下》:“畜,马至壮大,以善鬭者为头马,有橐它、牛、羊,牛为多,富农至数千。”
清 李鸿章 《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臣料数十年后, 中国 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製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他说他是一九五二年才当选酋长的,当选之前,是一个富农,家里现在还经营着农业。”
⒉ 指我国旧时农村中以剥削雇佣劳动(兼放高利贷或出租部分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一般占有土地和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以及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收入的大部分是由剥削得来。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引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四节:“富农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五左右。”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五章:“你爱的是地主、富农,恨的是贫下中农。”
网络解释
富农
富农是相对较小的土地所有者,各地标准也不一样(资料显示,江西省土改时富农标准一般是拥有12亩左右的农田,人均约3亩不到)。但一般而言,其拥有的土地数量,除了自己耕种以外,还大约富余三分之一的土地因自己忙不过来而雇工耕作者就被划为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