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
词典解释:
府、路名。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升鼎州置府。治武陵(今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桃源、汉寿、沅江等市县地。元改为路,明复为府。1913年废。
市名。在湖南省北部、沅江下游、洞庭湖西侧。辖武陵、鼎城二区及津市市和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石门六县。秦置临沅县,东汉为武陵郡治。隋改武陵县,为朗州治,北宋为鼎州治。南宋后为常德府、路治。1913年改常德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市。1993年常德县并入。人口590万(市辖区130万,1996年)。为沅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机械、食品、纺织、化学、造船、建材等工业。农产以稻、棉花为主,油菜籽、莲等次之。富产鱼类。有楚春申君墓碑、宋铁经幢、明荣定王墓和索县古城遗址等古迹。
元初人。字仁卿。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次年东归复命,往返凡十四月。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刘郁所撰《西使记》,即记其事。
引证解释
⒈ 谓始终不变的品德。
引《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復归於婴儿。”
案: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常德”作“恒德”。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宋 叶适 《宋邹乡墓志铭》:“盖性有乐地,身有常德,质合道,器合仁,不教而自至也。”
网络解释
常德 (湖南省地级市)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别名“柳城”,是湖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常德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常德城名源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历史故事“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等浪漫主义情结贯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常德独有的“善德文化”。常德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等称号。常德综合实力稳居湖南省前列,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8.4%,居全省第三,全面发挥了湘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职能。2017年,常德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10月25日,常德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常德 (汉语词汇)
常德,汉语词汇。拼音:cháng dé释义:始终不变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