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

词典解释: tíng wèi 官名。掌司法刑狱。始置于秦,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东汉后或称、大理和卿。北齐至明清都称大理寺卿。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ㄥˊ ㄨㄟˋ  拼音 tíng wèi職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獄。北齊以後稱「大理寺卿」。▶ 《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後湯以治淮南獄,排陷嚴助,買臣怨湯。」▶ 《三國演義.第四○回》:「操大怒,遂命捕捉孔融。」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640页 第2卷 896

词典名字:

廷尉

词典发音:

tíng wèi

国语辞典
  • 官名。
  • 基本解释

    廷尉[ tíng wèi ]

    ⒈  职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北齐以后称「大理寺卿」。

    《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后汤以廷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
    三国演义·第四〇回》:「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

    英语Commandant of Justice in imperial China, one of the Nine Ministers 九卿[jiu3 qing1]

    德语Tingwei - Justizminister (Beamtentitel der 秦Qin2-Zeit)​ (Eig, Gesch)​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秦 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 汉 初因之,秩中二千石。 景帝 时改称大理, 武帝 时复称廷尉。 东汉 以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又称廷尉卿。 北齐 至 明 清 皆称大理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三》、《历代职官表》卷二“大理寺”。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廷尉

  •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复旧称﹐哀帝元寿二年(前1)又改为大理。新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大理。魏黄初元年(221)改称廷尉﹐后代沿袭未改。北齐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历代遵行。颜师古云:“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说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师古又引应劭说,则谓“听狱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