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除根

词典解释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1.【解释】: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2.【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3.【示例】:~,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彻底成事

消灭蚊蝇要打扫、清理蚊蝇孳生地,做到~。

隐公六年,卫国与陈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战败,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劝他:“跟善人处好关系,跟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根本,你就与他和好了吧!”陈桓公生气地说:“宋、卫是大国,我们陈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打还说得过去;可是郑国是个小国,为什么不攻打它呢?”于是陈桓公坚持继续攻伐郑国。两年以后,郑国国力强大了起来,派兵攻打陈国。陈国大败,陈国的邻国都没有前来救助。就此事,百姓纷纷议论,说:“陈国自作自受,自讨苦吃,这就是长期做恶事却不知道悔过的结果。古书上说,做恶事很容易,恶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无法扑灭,最后烧到自己的头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要能做到当机立断,对待恶人、恶事,就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一定要连根挖掉,不让它们有再生长的可能。”

斩草除根根孤伎薄薄命佳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全其美美不胜收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世生苗苗而不秀秀外慧中中原逐鹿鹿死谁手

词典名字:

斩草除根

词典发音:

zhǎn cǎo chú gēn

国语辞典

斩草除根 zhǎncǎo-chúgēn

[cut the weeds and dig up the roots—destroy root and branch] 比喻铲除祸根,以免留下后患

基本解释

斩草除根[ zhǎn cǎo chú gēn ]

⒈  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参见「剪草除根」条。

三国演义·第五回》:「不如先拿董贼,便是斩草除根!」
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这些书呆不难了当,必须先把跟随人役完了事,才进内房,这叫做斩草除根,永无遗患。」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彻底去除祸根,不留后患。

语本《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二出:“必须斩草除根,春到萌芽不发。”
《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斩草除根,萌芽不发。”
清 唐甄 《潜书·去奴》:“开国之去奄人,乃斩草除根之时,不可失也。”
李广田 《银狐集·乡虎》:“一口咬定 武爷 是匪线,又好像抱定了斩草除根的意思,说 武爷 的儿子就是第一个匪首。”

成语解释

斩草除根

【解释】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示例】~,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近义词】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反义词】放虎归山、养痈贻患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彻底成事

网络解释

斩草除根

  • 斩草除根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ǎn cǎo chú gēn,意思是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出自《左传·隐公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