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
词典解释:
杀头
1.砍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论子胥种蠡》:“生则斩首,死则鞭尸。”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数兆于字》:“ 唐 李怀光 叛逆,至 埋怀村 ,为 马燧 斩首。” 方志敏 《狱中纪实》一:“逮捕、审讯、监禁、枪毙、斩首,总想将 中国 所有革命分子杀灭净尽。”
2.谓所斩之首。
《战国策·秦策三》:“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国语辞典
◎ 斩首 zhǎnshǒu
[beheading] 杀头
斩首示众
基本解释
斩首[ zhǎn shǒu ]
⒈ 砍头,杀头。
引《三国演义·第二回》:「朱俊大军,随后掩杀,斩首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
《西游记·第三九回》:「父王尊性威烈,若将这和尚拿去斩首,只恐大唐有日得此消息,必生嗔怒。」
引证解释
⒈ 砍头。
引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论子胥种蠡》:“生则斩首,死则鞭尸。”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数兆于字》:“唐 李怀光 叛逆,至 埋怀村,为 马燧 斩首。”
方志敏 《狱中纪实》一:“逮捕、审讯、监禁、枪毙、斩首,总想将 中国 所有革命分子杀灭净尽。”
⒉ 谓所斩之首。
引《战国策·秦策三》:“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网络解释
斩首 (汉语词语)
斩首,原理是割断脖子,也就是说将头和躯干分离。这种极刑并不是要造成受刑人肢体残缺,而是因为被截去部分相当重要,能导致立即死亡。纵观各种极刑的多样性和残酷性,斩首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死刑。现代的恐怖分子为增加恐怖气氛常常采用割头形式处决,而新闻媒体常统称割头为斩首实际是词语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