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词典解释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的祠。《元和郡县志》:“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始建年代不可考,北魏时已见记载。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改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627—649)仍名晋祠。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周柏、隋槐、晋祠铭和“难老泉”(泉水不因涝旱而增减)等名胜古迹。其中圣母殿(祀唐叔虞之母邑姜)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面阔7间,进深6间,高17米。内部结构用减柱法,上端是重檐歇山顶,为中国古代罕有的建筑之一。殿内除圣母像外,还保存有宋代精美的侍从塑像(泥塑彩装)42尊,全身比例适度,衣纹舒展自然,形象逼真,各具性格,是中国古代优秀雕塑遗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词典名字:

晋祠

词典发音:

jìn cí

国语辞典

晋祠 Jìncí

[Jin Memorial Hall] 中国春秋时代晋国(公元前11世纪)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创建于北魏以前。晋祠建筑以圣母殿为主体,还有献殿、钟鼓楼、金人台、关帝庙、难老泉、唐槐、周柏等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其中,建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的圣母殿、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以及鱼沼飞梁合称为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周 代 晋国 开国君主 唐叔虞 的祠庙。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西南 悬瓮山 麓。 晋水 发源于此。风景优美,为当地名胜之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时时出向城西曲, 晋祠 流水如碧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晋祠

  • 晋祠:山西古建筑群
  • 晋祠:欧阳修所作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