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

词典解释

国名。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北同秘鲁、玻利维亚,东同阿根廷为邻。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南北长4 330公里,东西宽仅90~400公里。面积75.66万平方公里。人口1 430万(1995年),印欧混血种人占75%,白人占20%,印第安人占5%。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多信天主教。首都圣地亚哥。东为安第斯山脉,中为宽仅30~50公里的纵长谷地,西为海岸山脉和岛屿带。境内火山纵列,地震频繁。北部热带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之一;中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最南端是世界多雨区之一,年降水量达5 000毫米。北部曾是印加帝国一部分。154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获得自治,1818年2月12日独立,成立智利共和国。矿业为经济主体。铜、硝石、钼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锂居第二位;还有铁、石油、天然气、煤、金、银等。工业以采矿、炼铜、钢铁、炼油、化学、汽车、造纸、纺织、食品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甜菜、马铃薯、玉米、水果和畜产品,果园业重要。捕鱼量居世界前列,为世界最大的海产品出口国。输出以铜为大宗,占出口总值40%,次为水果、纸张、鱼粉、铁矿石、钼、硝石等,输入机器、化肥、粮食、棉花等。旅游业较盛。

词典名字:

智利

词典发音:

zhì lì

国语辞典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智利

  • 智利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Chile),简称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同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国土面积756715平方公里。
  • 16世纪前属印加帝国。154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获自治。1818年2月12日独立为共和国。1973年军政府上台,1990年恢复代议制民主。
  •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
  • 智利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在南美洲与阿根廷和巴西并列为ABC强国。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经济环境,以及较低的腐败感知和相对较低的贫困率。被世界银行集团视为高收入经济体。201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