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宜会战

词典解释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湖北枣阳、宜昌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战役。1940年侵华日军为防守武汉,在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于5月初发动枣宜会战。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六个集团军进行堵击。日军自5月1日起分三路先后攻占明港(今属河南信阳)、桐柏、唐河、枣阳等地,10日会师于唐白河畔。中国军队转入外线的部队将日军反包围于襄东平原,收复明港、桐柏,一度克复枣阳。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数千人渡襄河出击,在宜城南瓜店殉国。5月31日晚日军强渡襄河,6月12日攻占宜昌。16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分别到达江陵(今湖北荆州)、宜昌、当阳、钟祥、随县(今随州)、信阳以北一线,与日军对峙。这次会战,日军虽占宜昌,但并未解除中国军队对武汉地区日军的威胁。

词典名字:

枣宜会战

词典发音:

zǎo yí huì zhàn

国语辞典
1940年5月,日军向枣阳、襄阳、宜昌地区进攻,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渡襄河出击,在南瓜店遭敌万余人夹击,壮烈殉国。随后,日军强渡襄河,攻占襄阳、宜昌。6月16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收复宜昌,此后双方形成对峙。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枣宜会战

  • 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1.1万余人。
  •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