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
词典解释:
古县名。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置。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五代初废弃。
郡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胜州置。治榆林(今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黄河东岸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唐初改为胜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胜州为榆林郡。
卫、府名。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卫。治榆林堡(今陕西榆林市),徙延绥镇来治,为防御河套蒙古要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废卫入绥德州。八年置府。治榆林(今市)。辖境相当今陕西横山、佳县以北,长城以南地区。1913年废。
军镇名。明九边之一。成化七年延绥镇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分为东、中、西三路。
市名。在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中游,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汉为龟兹、膚施等县地,后多有变化。明置榆林寨,后置榆林卫,清改榆林县。1988年改设市。榆林地区行署驻此。人口39.5万(城镇10万,1996年)。工业有毛纺、皮革、煤炭、建材、机械、电力等。农牧业发展较快,以产毛皮、地毯和毛织品著名。有青云山、红石峡、镇北台、戴兴寺、新明楼等名胜古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网络解释
榆林 (陕西省下辖地级市)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辖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常住人口340.33万(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385.04万(2017年)。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爱心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中国城市竞争力100强,2011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100强,2012中国十大创富城市,2012年入选“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3中国西北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清涧笔架山景区等各大景点。榆林 (词语解释)
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