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词典解释: tán xiāng 又称“白檀”。科植物。常绿小乔木,树皮褐色。叶对生,长卵形。花钟形,初开时淡黄色,后变血红色。原产印度、澳大利亚、非洲等地,中国南方各地都已引种栽培。木材极香,可制细木工和雕刻工艺品,如扇。茎和根可入药,是芳香、健胃剂。国语辞典注音 ㄊㄢˊ ㄒㄧㄤ  拼音 tán xiāng植物名。一般指科屬的半寄生性常綠小喬木。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和南太平洋島嶼上。其株高可達十公尺,部分寄生於其他喬木的根上。但生長緩慢,約需三年其心材方可應用。葉為革質對生,主幹和根部含有黃色芳香油,可蒸餾提取白檀油,用以製造香料、香皂和藥材。木材灰褐色,質密緻而堅韌,可用來雕刻及製飾品、家具,香味可保持數年之久。另外,也有許多非木屬植物的木材,常被用來做為木的代用品,如淡紅色材質的紫檀,即是產於亞洲東南部的豆科紫檀屬植物。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416页 第4卷 1348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62页

词典名字:

檀香

词典发音:

tán xiāng

国语辞典
  • 香木名。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
  • 基本解释

    檀香[ tán xiāng ]

    ⒈  植物名。一般指檀香科檀香属的半寄生性常绿小乔木。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太平洋岛屿上。其株高可达十公尺,部分寄生于其他乔木的根上。但生长缓慢,约需三年其心材方可应用。叶为革质对生,主干和根部含有黄色芳香油,可蒸馏提取白檀油,用以制造香料、香皂和药材。木材灰褐色,质密致而坚韧,可用来雕刻及制饰品、家具,香味可保持数年之久。另外,也有许多非檀香木属植物的木材,常被用来做为檀香木的代用品,如淡红色材质的紫檀,即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豆科紫檀属植物。

    英语sandalwood

    德语(rotes)​ Sandelholz (S)​

    法语Santal

    引证解释

    ⒈  香木名。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莫若图玅像於檀香,写遗影於祗树。”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檀香》﹝集解﹞引 宋 叶廷珪 《香谱》:“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洩气。”
    清 赵翼 《西湖寓楼即事》诗:“桕烛檀香 三竺 路,一观音养百千僧。”
    田汉 《关汉卿》第十一场:“以后每天多劈点檀香,备些酒果,供供神道。”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檀香 (植物)

  • 檀香(Santalum album L. ):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的心材。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台湾亦有栽培。全年可采。檀香树被称为“黄金之树”,因为它全身几乎都是宝。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檀香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