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仪

词典解释

也叫“浑天仪”。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西汉落下闳曾制造。支架上固定两个互相垂直的圈(地平圈和*子午圈);其内还有若干个可绕与地轴平行转动的圈,分别代表赤道、黄道、时圈、黄经圈等。在可转动的圈上,附有绕中心旋转的窥管,用以观测天体。现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是明正统年间(1437—1442)所造。

词典名字:

浑仪

词典发音:

hún yí

国语辞典

浑仪 húnyí

[armillary sphere] 古代一种天文仪器,由一组圆环构成,设计成表示天球的若干重要位置,并将其极轴调到子午圈和地平圈之内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又称浑天仪

南史·宋纪上·武帝》:“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於崇臺,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璣衡也。”
《清史稿·天文志二》:“明 於 北京 齐化门 内倚城筑 观象臺,倣 元 製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於臺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浑仪

  •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