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

词典解释: shī dù 又称“大气”。气象要素之一。空气中水汽的含量或潮湿的程度。常见的表示形式有:绝对、相对、水汽压、露点或霜点混合比、比湿、饱和差等。是决定云、雾、降水等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水分、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的主要条件。一般自沿海向内陆、自低空向高空递减。国语辞典注音 ㄕ ㄉㄨˋ  拼音 shī dù空氣中水氣含量的程度。

词典名字:

湿度

词典发音:

shī dù

国语辞典

湿度 shīdù

(1) [humidity;degree of wetness]

(2) 指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森林湿度达到80%

(3) 常指一定物质中所含水分的比例

基本解释

湿度[ shī dù ]

⒈  空气中水气含量的程度

引证解释

⒈  指大气或物质中所含水份多少

刘厚明 《小雁齐飞》第一幕:“下雨以前空气的湿度大,气压低。”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湿度

  • 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在此意义下,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较湿度、混合比、饱和差以及露点等物理量来表示;若表示在湿蒸汽中水蒸气的重量占蒸汽总重量(体积)的百分比,则称之为蒸汽的湿度。人体感觉舒适的湿度是:相对湿度低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