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

词典解释: lí māo huàn tài zǐ 1.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故事。宋真宗无子﹐刘李二妃皆怀孕﹐刘妃为争当皇后﹐与太监密谋﹐在李妃生子时﹐用一只剥皮的狸猫将小孩换下来。《七侠五义》第一回:"刘妃﹑郭槐﹑尤氏趁忙乱中,将狸猫换去太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俞樾﹞颇病开篇''之不经,乃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后指据此改编的剧目。 2.喻以假冒真。国语辞典注音 ㄌㄧˊ ㄇㄠ ㄏㄨㄢˋ ㄊㄞˋ ㄗˇ  拼音 lí māo huàn tài zǐ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敘述宋真宗妃劉妃因妒李妃產子趙稹,以貍貓偷換太子,誣李妃產妖,使其貶入冷宮,劉妃得以冊立為后。後又火燒冷宮,李妃在逃出後流落民間。李妃原命人將趙稹投入河中,幸經太監搭救,送往八賢王府,長成繼帝位為宋仁宗。後包拯巧遇雙目失明的李妃,得知實情,乃大力審案,終使真相大白。劉妃被打入冷宮,迎李妃入宮,故事圓滿結束。

词典名字:

狸猫换太子

词典发音:

lí māo huàn tài zǐ

国语辞典
  • 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故事。
  • 喻以假冒真。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故事。 宋真宗 无子, 刘 李 二妃皆怀孕, 刘妃 为争当皇后,与太监密谋,在 李妃 生子时,用一只剥皮的狸猫将小孩换下来。

    《七侠五义》第一回:“刘妃、郭槐、尤氏 趁忙乱中,将狸猫换去太子。”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 俞樾 ﹞颇病开篇‘狸猫换太子’之不经,乃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説。’”
    后指据此改编的剧目。 鲁迅 《花边文学·偶感》:“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往是《狸猫换太子》,《玉堂春》,《谢谢毛毛雨》吗?”

    ⒉  喻以假冒真。

    鲁迅 《准风月谈·“滑稽”例解》:“中国 之自以为滑稽文章者,也还是油滑,轻薄,猥亵之谈,和真的滑稽有别。这‘狸猫换太子’的关键,是在历来的自以为正经的言论和事实,大抵滑稽者多,人们看惯,渐渐以为平常,便将油滑之类,误认为滑稽了。”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狸猫换太子 (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文学故事)

  •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 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 此故事在现代又多次被搬改编成电视剧上银屏,无人不知。
  • 狸猫换太子 (汉语词语)

  • 狸猫换太子是一个典故,比喻以假冒真,出自《三侠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