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

词典解释: (892-942) : 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沙陀部人。后唐时曾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公元936年勾结契丹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他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献帛30万匹。并称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国语辞典注音 ㄕˊ ㄐㄧㄥˋ ㄊㄤˊ  拼音 shí jìng táng人名。(西元892~942)五代時沙陀部人。原為後唐明宗婿,拜河東節度使,鎮守太原。清泰三年(西元936),以割讓燕雲十六州及年獻帛三十萬匹為條件,向契丹求援,滅後唐,改國號晉,建都開封,是為晉高祖。尊稱契丹君主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後以納吐谷渾之降,受契丹責難,憂憤而卒。

词典名字:

石敬瑭

词典发音:

shí jìng táng

国语辞典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石敬瑭 (后晋高祖)

  •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 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 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于六月在死去,时年51岁,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