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

词典解释: zhú lín 1.竹子丛生处。 2."七贤"的省称。 3.鸟名。国语辞典注音 ㄓㄨˊ ㄌㄧㄣˊ  拼音 zhú lín1. 竹叢遍布的林子。▶ 《文選.班固.西都賦》:「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2. 七賢中的阮籍、阮咸為叔姪,後敬稱人叔姪為「」。▶ 《幼學瓊林.卷二.叔姪類》:「,叔姪之稱。」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2247页 第8卷 1091

词典名字:

竹林

词典发音:

zhú lín

国语辞典

竹林 zhúlín

[bamboo forest] 竹子林

避哨竹林中。——·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基本解释

竹林[ zhú lín ]

⒈  竹丛遍布的林子

《文选·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⒉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为叔姪,后敬称人叔姪为「竹林」。

《幼学琼林·卷二·叔姪类》:「竹林,叔姪之称。」

英语bamboo forest

法语forêt de bambous

引证解释

⒈  竹子丛生处。

山海经·大荒北经》:“﹝ 附禺之山 ﹞丘南, 帝俊 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众树之塕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宋 曾巩 《思政堂记》:“平畦浅槛,桂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清 吴肃公 《江氏双节妇诗》:“翩翩两黄鵠,飞飞共竹林。”
沈从文 《边城》十八:“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知道 翠翠 上山了。”

⒉  “竹林七贤”的省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然 子夏 无亏於名儒, 濬冲 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子夏,孔光 字; 濬冲,王戎 字。 宋 苏轼 《和拟古》之二:“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由来竹林人,不数 涛(山涛 )与 戎(王戎 )。”
清 祝洵文 《夜集汤仁侯宅赠王元倩》诗:“怀旧竹林餘 向秀,山阳 邻笛意凄然。”

⒊  鸟名。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通称》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崇寧 间有贡士自 同谷 来,笼一禽,大如雀,色青,善鸣,曰竹林鸟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竹林 (词语释义)

  • 竹林是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在全市分布广泛,而且种类众多,有毛竹、哺鸡竹、淡竹、早竹等。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毛竹林,一般多分布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上,植株一般高10~12米,秆径6~13厘米,盖度为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