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

词典解释

俗称“五色虫”、“虸蚄”。谷类作物害虫。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成虫淡灰褐色,雌蛾体长约17毫米,雄蛾略小。前翅顶角至后缘,有褐色斜纹一条,外缘有小黑点7个;后翅淡灰色,外缘色泽较浓。老熟幼虫长27~38毫米,头褐色,背面有彩色纵纹。幼虫危害小麦、玉米、水稻、甘蔗等叶片,大发生时能咬断麦穗。成虫有迁飞习性。年发生2~8代。防治法:诱杀成虫,草把诱卵,喷洒药剂。

词典名字:

粘虫

词典发音:

nián chóng

国语辞典

粘虫 niánchóng

[army worm;grass worm] 昆虫,成虫前翅中央有两个淡黄色的圆形斑纹,后翅尖与边缘黑灰色,昼伏夜出。幼虫头部褐色,背上和两侧有黄黑色纵线。蛹红褐色。是稻、麦、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虫。有的地区叫“行军虫”、“剃枝虫”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粘虫

  • 粘虫是一种昆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在中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 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2012年8月14日,全国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危害程度近十年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