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熊

词典解释

亦称“狼獾”。哺乳纲,食肉目,鼬科。体形介于熊与獾之间。体长76~86厘米,尾长18厘米,尾毛蓬松,臀部至后肢上部的毛粗而长。全身毛深棕色,背部较深,喉部有白色斑纹。生活于寒冷地带林区,栖居石崖间或岩下,能爬树,会游泳,捕食兔、松鼠、雷鸟、松鸡等,喜食大型兽尸肉,夏季下河捕食鱼类。产于北极圈附近;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北部亦产。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词典名字:

貂熊

词典发音:

diāo xióng

国语辞典
兽名。又叫狼獾。身体和四肢粗短像熊,尾巴长,尾毛蓬松,全身棕黑色。生活在寒带地区。能爬树,也能游泳,性凶猛,力气大,吃兔﹑鹿﹑旱獭﹑松鼠等。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兽名。又叫狼獾。身体和四肢粗短像熊,尾巴长,尾毛蓬松全身黑色。生活在寒带地区。能爬树,也能游泳,性凶猛力气大,吃兔、鹿、旱獭松鼠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貂熊

  • 貂熊,学名:Gulo gulo(Linnaeus,1758),属于鼬科貂熊属的一种动物。为貂熊属下唯一的一种,有6个亚种。分布于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包括两个亚种;中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阿尔泰山区。身形介于貂与熊之间,体长80~100厘米,尾长18厘米左右,重达8~25千克,为体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雄性远大于雌性。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 貂熊栖息于寒温带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非繁殖季节通常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多单独活动,昼伏夜出,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也捕食狐狸、野猫等。善长途奔走、游泳和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有“飞熊”之称。性机警凶猛,力气大。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会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有半冬眠的习惯。由于栖息地恶化,食物来源较少,中国大兴安岭地区貂熊仅存约200头,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