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词典解释: má zhěn 俗称“痧子”。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五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2-3日后,在口腔颊唇黏膜处可见细小点状白色小斑(柯氏斑);发热3-4日后,全身可出现皮疹,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皮疹出现高峰时,全身可高热、咽痛、精神萎靡,甚至谵妄、抽搐等,此时常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等。国语辞典注音 ㄇㄚˊ ㄓㄣˇ  拼音 má zhěn病名。一種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飛沫傳染,潛伏期約十天,患過一次即可終生免疫。亦稱為「痲疹」、「痧子」。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8075页 第12卷 1274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61页

词典名字:

麻疹

词典发音:

má zhěn

国语辞典

麻疹 mázhěn

[measles] 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发病时有高烧,全身起红色丘疹

基本解释

麻疹[ má zhěn ]

⒈  病名。一种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飞沫传染潜伏期约十天,患过一次即可终生免疫。

英语measles

德语Masern (eine Viruserkrankung)​ (S, Med)​

法语rougeole

引证解释

⒈  即痲疹。俗称“痧子”、“疹子”。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小儿最易感染。发病时先发高烧,上呼吸道和结膜发炎,然后全身起红色的丘疹,能并发肺炎、中耳炎百日咳腮腺炎等疾病。可接种疫苗预防。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麻疹 科普中国

  •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