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疔

词典解释

中医学病名。指发于鼻孔内的疖肿。多由邪热郁火,熏蒸肺窍,气血凝滞而成;亦有因挖鼻、拔鼻毛或分泌物刺激,使皮肤损伤、感受邪毒而生。初起干痒、胀痛,继而红肿,如局部酿脓则疼痛加剧,严重时肿及上唇和周围组织,并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等法,或配合外敷。本病包括鼻前庭疖、鼻前庭痈等。

词典名字:

鼻疔

词典发音:

bí dīng

国语辞典
中医学病名。指发于鼻孔内的恶性疖肿。初起干痒﹑胀痛﹐继而红肿,如局部酿脓,则疼痛加剧,严重时肿及上唇及周围组织,并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中医学病名指发鼻孔内的恶性疖肿。初起干痒、胀痛,继而红肿,如局部酿脓,则疼痛加剧,严重时肿及上唇及周围组织,并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窍肿引脑门疼。”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