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来自
[清代]袁枚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解释: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
赏析:此句对应上文,诗人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与“秋士”相对无言,展示出诗人与友人互为知音的深厚友谊。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分类标签:
离别
译文
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
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
与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
注释
秋士:指借园主人。
响:指声响。
遏:指阻止,使停止。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