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

词典解释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红军在作战中不断发展,先后组成第一、四、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多支部队,全国红军曾发展到约三十万人。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张国焘先后任总政委。建立中央苏区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湘鄂赣、湘赣、闽浙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苏区,粉碎国民党军数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战略指导,红军反“围剿”作战遭受严重挫折,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原来的苏区,进行长征。经过艰苦转战,先后到达陕北,保存革命骨干力量约四万人。1937年,主力改名为八路军,坚持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名为新四军。

词典名字:

中国工农红军

词典发音:

zhōng guó gōng nóng hóng jūn

国语辞典

中国工农红军 Zhōngguó Gōng-Nóng Hóngjūn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1928-1937)] 简称“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简称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中国工农红军

  •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