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迁

词典解释

古代无田农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之称。谓迁往安乐之地。《隋书·食货志》:“ 天保 八年,议徙 冀 、 定 、 瀛 无田之人,谓之乐迁,於 幽州 范阳 宽乡以处之。”

词典名字:

乐迁

词典发音:

lè qiān

国语辞典
古代无田农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之称。谓迁往安乐之地。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无田农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之称。谓迁往安乐之地。

《隋书·食货志》:“天保 八年,议徙 冀、定、瀛 无田之人,谓之乐迁,於 幽州 范阳 宽乡以处之。”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乐迁

  • 乐迁亦称“乐迁民”。响应政府号召迁到指定地区的民户。(1)西晋时期,付玄建议召募内地农民至西北边境,给以复除赋役的优待,目的是实边积谷,被召募者称乐迁民。(2)南朝宋文帝时,为保持京口(今江苏镇江)繁荣,曾下诏召募诸州人民数千家移居京口,给以田宅,免取赋役,被迁人民称“乐迁”。(3)北魏均田令中,称自愿由无法满足授田数地区,迁到荒田宽裕地区去的人为乐迁。(4)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计划将冀(今河北冀县)定(今河北定县)、瀛(今河北河间)三州无地农民强制迁到幽州范阳郡(今河北涿县)等荒地较多的地方去,也称“乐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