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词典解释: èr hú 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用木头做成,前端稍大,蒙蟒皮,有两根弦,声音低沉圆润。也叫南胡。国语辞典注音 ㄦˋ ㄏㄨˊ  拼音 èr hú南胡的別名。見「南胡」條。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28页 第1卷 128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46页

词典名字:

二胡

词典发音:

èr hú

国语辞典

二胡 èrhú

[urheen,urhien,urhheen] 由两条相差五度,一头张在槌形小木筒上而另一头系在琴杆顶端弦轴上的丝弦构成的中国弓弦乐器

基本解释

二胡[ èr hú ]

⒈  南胡别名参见「南胡」条。

英语erhu (Chinese 2-string fiddle)​, alto fiddle, CL:把[ba3]

德语Erhu (Mus)​

法语erhu

引证解释

⒈  胡琴的一种。长一尺四寸左右,琴筒用木制成,一端蒙蟒皮或蛇皮,有内外二弦,声音柔和低沉参阅《续文献通考·乐七》。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二胡 (乐器)

  •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