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宗

词典解释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南宗的青原一系。五代文偃(864—949)创始于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光泰禅院,故名。初参道踪(一作道明,约780—877),后得法于义存(822—908)。认为万事万物,皆体现真如皆有佛性。其传教方式被称为“云门三句”,大意为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名说,应随机教化学人。禅风以锋辩险绝著称。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至南宋衰落不传。

词典名字:

云门宗

词典发音:

yún mén zōng

国语辞典
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五代文偃(公元864-949年)创建于韶州云门山(今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北)﹐故名。在北宋与临济宗并盛﹐至南宋时衰落不传。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 五代 文偃 (公元864-949年)创建于 韶州 云门山 (今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故名。在 北宋 与临济宗并盛,至 南宋 时衰落不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南宗大师云门宗创始人 文偃 作《北邙行》,不像 遗则 那样自称吾知之矣。”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云门宗

  • 云门宗,禅宗的流派之一,在北宋时极盛。创宗祖师为云门文偃禅师,以位於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大觉禅寺为祖庭,故得名为:云门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