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

词典解释: wǔ zú 1.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2.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3.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国语辞典注音 ㄨˇ ㄗㄨˊ  拼音 wǔ zú1. 漢、滿、蒙、回、藏合稱為「」。2. 五氏族。▶ 《左傳.襄公十年》:「故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3. 五親族。▶ 宋.王禹偁〈一品孫鄭昱〉詩:「不力穡,終歲飽且溫。」4. 古代五百家稱為「」。▶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為黨,使之相救。」5. 高句麗的削奴、絕奴、順奴、灌奴、桂婁五部族。6.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官妃。7. 誅連。▶ 《漢書.卷九○.酷吏傳.王溫舒傳》:「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乎!」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76页 第1卷 376

词典名字:

五族

词典发音:

wǔ zú

国语辞典
  • 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 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 辛亥革命后曾称五个民族为“五族”。
  • 基本解释

    五族[ wǔ zú ]

    ⒈  汉、满、蒙、回、藏合称为「五族」。

    ⒉  五氏族。

    《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⒊  五亲族。

    宋·王禹偁〈一品孙郑昱〉诗:「五族不力穑,终岁饱且温。」

    ⒋  古代五百家称为「五族」。

    《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⒌  高句丽的削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族。

    ⒍  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官妃五族。

    ⒎  诛连五族。

    《汉书·卷九〇·酷吏传·王温舒传》:「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德语fünf ethnischen Minderheiten, welche China gründeten (V)​

    引证解释

    ⒈  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 徐自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温舒 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颜师古 注:“温舒 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

    ⒉  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
    《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 觚 者 高霸 程同,皆夷五族。”
    胡三省 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

    ⒊  辛亥革命后曾称 汉、满、蒙、回、藏 五个民族为“五族”。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五族

  • (1).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 徐自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温舒 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颜师古注:“ 温舒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
  • (2).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锢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觚者高霸程同,皆夷五族。” 胡三省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
  • (3).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清帝退位诏书明确提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