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梨

词典解释

亦作“僧迦梨”。 亦作“僧伽棃”。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词典名字:

僧伽梨

词典发音:

sēng qié lí

国语辞典
1.亦作"僧迦梨"。亦作"僧伽棃"。 2.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僧迦梨”。亦作“僧伽棃”。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师子王 累足而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周祖谟 校释:“僧迦梨者,沙门之法服,即复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间。 《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作‘僧迦胝’,同。”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復告 迦叶,吾将金缕僧迦棃衣,传付於汝。”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僧伽梨

  • 【僧伽梨】 梵语san%gha^ti^,巴利语同。又作僧伽胝、僧伽致、伽胝。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之衣。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