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

词典解释: yuán qǔ1.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亦专指元杂剧。国语辞典注音 ㄩㄢˊ ㄑㄩˇ  拼音 yuán qǔ我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於元代。可分為雜劇和散曲兩類。曲調來源有從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來說唱諸宮調演變而來,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樂而成。採七聲音階,音樂風格高亢激越,剛勁豪放,不同於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韻以中原音韻為主,無入聲,平聲分陰陽,不同於南曲有入聲。現存元雜劇多用北曲組成。亦稱為「北曲」、「元雜劇」。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954页 第2卷 210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98页

词典名字:

元曲

词典发音:

yuán qǔ

国语辞典

元曲 yuánqǔ

[verse popular in Yuan Dynasty] 元代的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基本解释

元曲[ yuán qǔ ]

⒈  我国最早的一种戏曲。盛行于元代。可分为杂剧和散曲两类。曲调来源有从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来说唱诸宫调演变而来,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乐而成。采七声音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刚劲豪放,不同于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韵以中原音韵为主,无入声平声分阴阳,不同于南曲有入声。现存元杂剧多用北曲组成。

英语Yuan dynasty theater, including poetry, music and comedy

法语Qu (poésie)​

引证解释

⒈  元 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亦专指 元 杂剧。参见“元杂剧”。

明 臧晋叔 《<元曲选>序二》:“予故选杂剧百种,以尽 元 曲之妙。”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元曲 (文艺形式)

  •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