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

词典解释: nán qǔ 宋元时期流行在南方的戏曲、散曲所用的音乐。与北曲相对。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唱赚和南方民歌、小调。盛行于元明。音乐上用五声音阶,以箫笛伴奏为主。节奏较舒缓,声调绵联婉转。采用多种曲牌相连贯的联曲体音乐结构。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主要用。国语辞典注音 ㄋㄢˊ ㄑㄩˇ  拼音 nán qǔ1. 元、明、清時,流行於南方的歌曲。相對於北曲而言。有抒情寫景的散曲與鋪演故事的戲劇二種。源於唐宋大曲、宋詞及南方小曲,用五音系統,聲調婉轉柔緩,伴奏以管樂器為主。宋元南戲及明清傳奇均以為主。2. 用演唱的戲曲。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888页 第1卷 888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32页

词典名字:

南曲

词典发音:

nán qǔ

国语辞典
  • ·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 基本解释

    南曲[ nán qǔ ]

    ⒈  元、明、清时,流行于南方的歌曲。相对于北曲而言。有抒情写景的散曲与铺演故事的戏剧二种。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及南方小曲,用五音系统,声调婉转柔缓,伴奏以管乐器为主。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均以南曲为主。

    ⒉  用南曲演唱的戏曲。

    引证解释

    ⒈  宋 元 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南曲

  •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类型,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纪~14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温州南戏或戏文。
  • 2008年6月7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申报的“南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64 Ⅴ-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