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

词典解释: wǔ rì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662页 第2卷 918

词典名字:

午日

词典发音:

wǔ rì

国语辞典
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晋 周处 《风土记》:“午日烹鶩,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
梅尧臣 有《午日》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晒乾,擦小儿热疿。”

⒉  干支逢午的日子。

后汉书·陈宠传》“犹用 汉 家祖腊”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汉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为祖也。”
宋 曾慥 《类说·燕北杂记·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须排阵望西大喊七声,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⒊  中午。

张籍 《江南行》:“长干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午日

  • 午日是指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是中国农历的纪日法。午日一共有五个: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午在五行上属火,但与天干配合后,每个午日的纳音五行则都不同,如庚午的纳音五行是路旁土,壬午的纳音五行是杨柳木,甲午的纳音五行是沙中金,丙午的纳音五行是天河水,戊午的纳音五行是天上火,因此所表示的吉凶特征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