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

词典解释: sì liù 1.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也称文或体。国语辞典注音 ㄙˋ ㄌㄧㄡˋ  拼音 sì liù文體名。多以四字六字為對偶,故稱為「」。始於六朝的駢文,盛行於唐宋。多頌揚酬應之作,而缺乏真情實感。▶ 唐.李商隱〈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喚曰『樊南』。」亦稱為「體」。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979页 第3卷 573

词典名字:

四六

词典发音:

sì liù

国语辞典
  •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
  • 基本解释

    四六[ sì liù ]

    ⒈  文体名。多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称为「四六」。始于六朝的骈文,盛行于唐宋。多颂扬酬应之作,而缺乏真情实感

    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

    引证解释

    ⒈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 南朝,盛行于 唐 宋。唐 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四六体。参见“駢文”。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权节也。”
    李商隐 《<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
    骈文以“四六”为称,盖始见于此。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六:“本朝四六以 刘筠、杨大年 为体,必谨四字六字律令,故曰四六。”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四六

  • “四六”代指骈文。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另:客家话“四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很不正经,也有无赖、傻瓜的意思:刘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