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

词典解释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滇池北岸。清康熙年间(1662—1722)所建。为正方形三层亭阁式建筑,黄琉璃瓦顶。可登楼眺望湖山胜景。周围绿树成荫,有揽胜阁、涌月亭、观稼堂及催耕馆等建筑。楼前的一副180字长联,为清乾隆间(1736—1795)孙髯翁所作,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词典名字:

大观楼

词典发音:

dà guān lóu

国语辞典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面临滇池。清康熙二十九年建﹐道光八年增修﹐咸丰七年毁于兵火﹐同治八年又重建。楼阁耸峙﹐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有揽胜阁﹑涌月亭等胜景﹐今辟为大观公园﹐为游览胜地。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面临 滇池。清 康熙 二十九年建, 道光 八年增修, 咸丰 七年毁于兵火同治 八年又重建。楼阁耸峙,与 太华山 隔水相望,有 揽胜阁、涌月亭 等胜景,今辟为 大观公园,为游览胜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大观楼 (云南昆明市景点)

  •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巡抚王继文兴建。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一百八十字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大观楼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