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

词典解释: tài wèi 官名。秦代始设,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历代多沿置,但渐成加官,无实权。后成为对武官的尊称。元代以后废止。国语辞典注音 ㄊㄞˋ ㄨㄟˋ  拼音 tài wèi1. 職官名。掌管軍事。秦以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漢初沿襲舊制,後改稱為「大司馬」,東漢時,仍稱「」。2. 對官員的通稱。▶ 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二.僧法恩》:「群凶謂事必成,至聚飲酒家,舉杯勸酬,相呼為。」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216页 第2卷 1472

词典名字:

太尉

词典发音:

tài wèi

国语辞典
  • 官名。
  • 基本解释

    太尉[ tài wèi ]

    ⒈  职官名。掌管军事。秦以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初沿袭旧制,后改称为「大司马」,东汉时,仍称「太尉」。

    ⒉  对官员的通称

    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一二·僧法恩》:「群凶谓事必成,至聚饮酒家,举杯劝酬,相呼为太尉。」

    德语Taiwei; Kriegsminister (Qin)​ (S, Gesch)​, Taiwei; Oberbefehlshaber (S, Gesch)​, Taiwei; Oberstkommandierender (S, Gesch)​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秦 至 西汉 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汉 武帝 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 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至 宋徽宗 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 元 以后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太尉 (中国秦代至元代官职)

  •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