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辞典
◎ 学田 xuétián
[school-owned land]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其收入作为学校经费
基本解释
学田[ xué tián ]
⒈ 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以田地的收益充作学校基金。
引《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一》:「学田,专资建学及赡恤贫士。」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为学校基金。
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元元年》:“庚辰,判国子监 孙奭 言:‘知 兖州 日,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至数百人,臣虽以俸钱赡之,然常不给。自臣去郡,恐渐废散,乞给田十顷为学粮。’从之。诸州给学田始此。”
清 恽敬 《沙陇胡氏学田记》:“后世君子于私田之公于族者曰义田,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
《清史稿·食货志一》:“学田,专资建学及赡卹贫士。”
网络解释
学田
学田是中国宋代以后,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学田是随着宋代学校教育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国有土地形态。北宋乾兴元年 (1022年),开始行学田制度。学田的来源: 主要从国有土地中如户绝田、废寺院田产、没官田以及牧马草地转化而来;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的捐献;地方政府拨款购买。从宋代起,建立一套完备的学田管理制度,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