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调

词典解释: gōng diào 中国古乐曲的调式。唐代规定二十八调,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调。最低的一根弦(宫弦)上的调式叫宫,其余的叫调。后来的数目逐渐减少。元代杂剧,一般只用五个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四个别的弦上的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这是后世所谓九宫。国语辞典注音 ㄍㄨㄥ ㄉㄧㄠˋ  拼音 gōng diào舊樂曲調子的總稱。唐、宋人燕樂及詞,金、元人曲子,都有一定的宮調,所以都注明調名。小說中指曲子而言。

词典名字:

宫调

词典发音:

gōng diào

国语辞典

宫调 gōngdiào

[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古代乐曲曲调的总称。中国古乐曲的调式,唐代规定二十八调,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调。最低的一根弦(宫弦)上的调式叫宫,其余的叫调

基本解释

宫调[ gōng diào ]

⒈  旧乐曲调子的总称。唐、宋人燕乐及词,金、元人曲子,都有一定的宫调,所以都注明调名。小说中指曲子而言。

引证解释

⒈  戏曲、音乐名词。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称八十四宫调。但实际音乐中并不全用。如 隋 唐 燕乐系根据琵琶的四根弦作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得二十八宫调; 南宋 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一调; 元 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 明 清 以来,南曲只有五宫八调,通称十三调,而最常用者不过五宫四调,通称九宫。在一般人的话中,宫调亦常指乐曲。

《水浒传》第二九回:“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 蒋门神 初来 孟州 新娶的妾。原是西瓦子里説唱诸般宫调的顶老。”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予虽稍諳宫调,恐不谐於歌者之口。”
王季思 等注:“宫调--指乐曲的音调,向来以它的异同为声调高低的标準。”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宫调

  • 宫调,即古代音乐的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是宫调理论。仅仅把“宫”理解为调高概念,把“调”理解为调式概念,只是对于“宫调”的一种简单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