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词典解释: xiē xíng wén zì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因当地的书写工具是以泥版当“纸”,以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或小木棒当“笔”,书写出的文字笔画形状像木楔,所以称“”。最初是象形文字,后演变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这种文字使用了数千年,留下了不少泥版文书。公元前后逐渐被字母文字所取代。国语辞典注音 ㄒㄧㄝˋ ㄒㄧㄥˊ ㄨㄣˊ ㄗˋ  拼音 xiè xíng wén zì西元一八四五年英國人拉雅(Layard)在古亞述帝國國都尼尼微發現,為古代西亞一帶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所知以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為最早使用者。以草莖和木頭為筆,書寫在溼軟的泥磚上,筆畫呈楔狀,像釘頭或箭頭。故亦稱為「釘頭文字」、「箭頭文字」。之後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西臺人等又相繼沿用數個世紀。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213页 第4卷 1145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439页

词典名字:

楔形文字

词典发音:

xiē xíng wén zì

国语辞典

楔形文字 xiēxíng wénzì

[sphenogram;cuneiform writting] 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都使用过

基本解释

楔形文字[ xiè xíng wén zì ]

⒈  西元一八四五年英国人拉雅(Layard)​在古亚述帝国国都尼尼微发现,为古代西亚一带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所知以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人为最早使用者。以草茎和木头为笔,书写在湿软的泥砖上,笔画呈楔状,像钉头或箭头。故也称为「钉头文字」、「箭头文字」。之后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西台人等又相继沿用数个世纪。

英语cuneiform (Babylonian script)​

德语Keilschrift (S)​

法语Cunéiforme

引证解释

⒈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因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是西部 亚洲 的古代文字。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 美索不达米亚 南部 苏美尔 人所创造。后来 巴比伦 人、 亚述 人、 赫梯 人、 波斯 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楔形文字

  •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苏美尔人所创,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
  •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雏形产生,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化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 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钉头文字”)
  • 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楔形文字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元年前后,使用情景如同现今的拉丁文。后失传,19 世纪以来才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