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

词典解释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初起恶寒,继则高热不恶寒、汗出胸痞、苔白、口渴不引饮。其特点是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证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之分。病邪初起多在气分,深入发展可入营入血,发生神昏、痉厥、便血、发斑等。多见于肠伤寒、斑疹伤寒等病。清薛生白《湿温条辨》对本病的症状、治法叙述颇详。一般邪在卫分、气分时,宜用芳香化浊、清热利湿等法;邪入营分、血分时,宜用清营、凉血、化斑、滋阴等法;如出现亡阳变证,则用人参、附子等药急救虚脱。

词典名字:

湿温

词典发音:

shī wēn

国语辞典
1.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轰天雷》第八回:“不多时,医生来了,诊过脉,説这是湿温,来势尚轻,不妨。”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湿温

  • 湿温 是长夏(农历六月)季节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之邪与体内肠胃之湿交阻,酝酿发病。